欢迎光临西藏信息港!

今天是 2025年07月13日 星期天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政府靠前服务、政策积极引导、创新氛围浓厚,武汉加快培育软件产业新增长点

在武汉经开区太子湖路和神龙大道交会处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内,占地158亩的武汉东软软件园傍湖矗立。


作为国内软件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继沈阳、大连建立软件园后,在武汉布下第三颗重要棋子。5月25日武汉东软软件园开园当天,东软集团与19家合作伙伴完成8轮签约。开园20多天来,已有近20家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未来将吸引超过8000名软件研发人才精英扎根武汉。

东软选择武汉不是偶然,当地软件人才的培养能力、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及武汉在汽车、医疗健康、软件领域的产业优势,让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在武汉抢滩登陆。

2023年,武汉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达3023.8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连续2年居全国14座软件名城之首。武汉已聚集软件领域企业超4万家,2023年全市新登记软件类企业2.53万户,同比增长超80%。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武汉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正加速打造软件产业“新质生产力”。

多个细分领域全国领先

武汉是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是我国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自主创新核心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北斗与地理信息技术发源地,是首个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的落子地。

2013年,武汉开启“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软件产业自此得以快速发展,全市软件收入从2012年的362亿元快速跃升至2023年的3023.8亿元,增长近6倍,软件产业规模占中部地区的47%,产业规模增速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排名第一。

武汉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等软件产业细分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

武汉是国家基础软件自主创新核心区。光谷是全国唯一同时孵育出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龙头企业的国家级高新区;全球四大操作系统之一鸿蒙半数以上团队部署武汉;武汉金山旗下面向B端的WPS 365和智能办公助手WPS AI全部在武汉研发和对外发布;石墨文档成为国产办公软件领军企业之一,服务企业客户超90万家;还有亿咖通、蓝星科技、斑马智行、智汇齐策、车凌智联等汽车操作系统等也诞生于武汉。


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创建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三批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图为光谷地标“马蹄莲”大楼)

武汉是我国开源开放创新高地。deepin社区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桌面操作系统社区,全球第二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Lab在武汉推出中国发行版“极狐GitLab”,“鸿蒙”开源操作系统在武汉落地生根,“墨天轮”社区是全国最大的数据库技术社区。

工业软件也是武汉软件产业的优势领域。近年来,武汉持续推进工业软件的核心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涌现一批创新成果。天喻软件推出国内首款支持Linux系统的三维机加工软件;武汉开目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软件厂商;中地数码研制出国内首套自主可控地理信息系统MapGIS;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业内首个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200亿个,接入企业达到2.2万家。

去年,武汉工业软件迎来“双第一”——12款武汉工业App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一;5家企业及产品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一。

上述负责人指出,武汉发展工业软件具有创新资源丰富、产业主体成长较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市场空间潜力较大等优势,工业软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25年,武汉力争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300亿元,带动工业软件应用、服务等关联收入超过500亿元。

数据显示,武汉已聚集软件领域企业超4万家,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330家,收入过百亿元企业5家,软件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79家。武汉达梦、天喻信息入选首届中国软件名企,烽火集成、斗鱼、盛天网络、福禄网络等企业入选“中国软件百强”和“互联网百强”。

多举并措寻找新增长点

当前,武汉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武汉强化政策引导,持续提升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能力,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引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武汉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武汉市促进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产业政策。

如今,以大模型为标志的“人工智能+”、以算力基础设施和算网融合为支撑的“云计算+”、以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为抓手的“区块链+”、以工业、文旅、城市管理创新应用先行的“元宇宙+”等4个软件产业创新发展“新赛道”加速形成,成为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23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500亿元,近3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全市AI计算、超算等高性能算力规模已达到2425P Flops。

当汽车进入“智能网联时代”,软件正在成为传统汽车重镇武汉新的产业增长极,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软件定义汽车”创新策源地。

聚焦“软件定义汽车”新赛道,武汉经开区启动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出台“软件十条”配套政策,重点引进汽车软件、车用芯片行业头部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实现汽车软件和芯片产业营收规模1000亿元,实现软件及芯片产业税收50亿元,吸引各类软件相关人才6万余人。

从决定落地武汉到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的武汉东软软件园仅用了18个月,比既定时间提前半年开园。“产业发展是有窗口期的,数字经济时代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工期的缩短对东软集团来说意义重大。”东软集团副总裁张陈说,每一项决策、每一处协调,都精准对接了东软集团对时效性的迫切需求,“东软在全国建有很多软件园,但武汉软件园无疑是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

张陈表示,作为中国头部软件企业,东软集团将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使园区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东软软件园将聚集从汽车芯片、座舱、整车到车云一体的企业生态圈,组建联合研究机构,促进自身产品迭代升级,拉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一江之隔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亦发布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12条”,以“光车联动”为总体思路,延伸既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从落户奖励、固定投资补助、光电产品上车补贴、技术创新补贴、示范应用补贴等多方面给予企业支持,最高补贴可达2亿元,鼓励相关企业将总部落户光谷。力争到2025年,在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智能座舱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1个专业汽车产业园区,形成不少于100家核心配套企业,争取有1~2个整车项目投产,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光谷特色的新型“造车梦”。


从“一束光”到一座科技新城,光谷因光而兴、聚光成谷,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图为俯瞰光谷中心城区域)

近年来,光谷已集聚200余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链。在智能软件及高精度地图领域,吸引了华为、百度、诚芯智联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在汽车半导体及高端显示领域,拥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海微科技等国内领先企业;在智能制造及零部件领域,聚集了圣戈班、霍尼韦尔、英瑞杰等知名企业。

政府靠前服务,政策积极引导,创新氛围浓厚,武汉软件产业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了多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根据发展目标,到2028年,武汉全市软件业务收入争取突破8000亿元,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一方阵;规上软件信息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10%以上,成为武汉新的支柱产业。

补齐短板建设软件名城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和打造“数字中国”的强劲助力,软件产业也是现代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赛道。

2023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北京、深圳、上海稳居软件产业前三甲,排名前八的城市收入规模均超5000亿元。北京软件业务收入断档式领先,是唯一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

去年,我国现有的14座中国软件名城贡献了全国近8成的软件业务收入,软件名城与非软件名城之间竞争激烈,武汉虽排在中国软件名城第八位,但被非软件名城的重庆、天津挤出了全国前十,排在全国第12位。

在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温晖看来,武汉软件发展存在聚集效应不够,缺乏头部企业带动等现实问题。最突出的短板则是高端软件人才、顶尖研发人才的缺口较大,围绕汽车制造、智能制造、船舶制造等领域,武汉本地软件企业参与本地应用场景建设有待提高。

“光谷、车谷相继出台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武汉软件业解决应用场景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匹配的矛盾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推动了本土企业与本地应用场景的对接。”温晖进一步说,接下来,武汉应发挥高教人才优势和软件人才成本优势,招引更多知名软件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将武汉打造成“软件工程师之都”,形成“干软件到武汉”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进而带动软件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面对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格局,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武汉将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软件名城建设水平。

一是提升创新能力。组织实施10个左右软件领域市科技重大专项和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做大做强本地开源平台社区,打造一批开源龙头企业。

二是优化载体空间。打造一批软件名园,集聚一批头部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配套一批高水平软件人才社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建设5个万人研发基地、10个5000人级研发中心,聚集千人级企业研发基地项目50个左右。

三是培育特色集群。做强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汽车软件、地球空间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培育行业通用软件、大型应用软件和垂直大模型,打造100条数字化产线,开放100个应用场景,深化“人工智能+制造业”。

四是构建企业矩阵。加快培育多个百亿企业和上市企业,累计培育200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每年引进20个投资额亿元以上的软件类项目。

五是优化产业生态。及时更新武汉市软件产业专项政策,重点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逐步形成市、区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东软、小米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力争每年吸引100位高端软件人才来武汉创业、就业,新增软件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西藏信息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推荐阅读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西藏信息港 xz.gz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